压缩机国产化,是我国长输管道核心设备研发的一次有益尝试。但我们也意识到,这只是压缩机国产化进程中的台阶之一。当务之急,是从这些成功的案例中总结汲取经验,从而引领企业铸造通往自主化的“阶梯”。
随着油气产业发展,为之提供技术保障的石油装备制造业也不断壮大,形成了集装备研发、制造、服务及内外贸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产品涵盖上中下游各领域,部分有竞争力的产品甚至远销海外,呈现出石油装备制造业做强的雄心。而压缩机国产化,就是力促装备变强变大的最现实支撑。
在压缩机国产化历程中,“稀奇事”不断:费尽周折研制出某个产品后,目标用户却不放心,不敢用、不愿用,甚至根本就找不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无疑会打击压缩机企业自主研发产品的积极性。在压缩机研制进程中,作为牵头单位和第一用户等多重身份的中国石油,敢为人先、敢担风险,积极为装备国产化搭建平台,并分期派出1100多人次常驻生产厂商车间,全过程参与,既及时处理各类问题,又未雨绸缪储备人才。这种用户“靠前”参与和服务的模式,无疑是压缩机设备国产化的一大创举。
专家认为,实现压缩机国产化,但不满足国产化,是中国装备激荡世界的原动力。压缩机国产化是指我国境内的企业在引进外国产品设计或全套系统设计的前提下,按照国外压缩机产品设计制造出产品。这意味着,如果一味满足于压缩机国产化,我们依然是步人后尘,可能难以跳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大量事实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也是市场换不来的,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国家还强化了对外转让技术的控制。这就迫使国内企业,一方面要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战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一方面又不能否定从国外引进技术和合资合作的作用。
在开放的中国,压缩机企业要保持开放的视野和胸怀,将压缩机国产化和自主化有机结合,既能“拿来”为我所用的技术,又能“拿出”自己的技术;既了解世界前沿技术,掌握关键技术,又能开发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才能迎来科技兴企的明媚春天。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作者:德耐尔@德耐尔空压机 空压机修订日期:2012-03-31
本文DENAIR版权所有,未经批准转载必究。
对此文章有什么疑问,请提交在留言本
(本文由德耐尔空压机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enaircompresso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