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伯特利阀门集团董事长黄胜丰先生
空压机网资讯:初见黄胜丰时,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此人很实在。他那神情中透视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坚毅与果敢,充分展示出一种踌躇满志的自信人生。他那严谨的思维,精辟的见解,着实令人折服。这种不一般的成熟和睿智,难以置信他就是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并在改革开放时期迅速成长起来的实实在在办企业的优秀青年企业家、新一代风云浙商。在以他为“船长”的带领下,伯特利辟波斩浪奋然远航,企业从创建之初到现在,仅仅只用了10年时间,便使当年这只“小帆船”摇身一变成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航母”,从“瓯江时代”驶向“东海时代”,2008年综合实力排名温州市泵阀行业首位,跻身“温州市纳税百强企业”,也是温州地区唯一一家进入百强榜的阀门企业。2008年12月26日,他亲赴北京捧回由全国工商联授予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最具成长性民营企业”大奖,在中国阀门行业获此殊荣的只此一家,为“中国泵阀之乡”又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业内人士纷纷揣测伯特利定有深藏不露的“武林秘笈”,其实秘笈就深藏在黄胜丰的骨子深处——企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来自于他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来自于他始终坚守的做强做大做活企业的深谋远虑,更来自于与国际阀业巨头一决雌雄做“狼”成“虎”的孜孜以求。
“一定要创一个响当当的行业品牌”
温州,浙江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依靠“敢为人先、民本和谐”的城市精神和“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走在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1988年,年仅18岁的黄胜丰秉承温州人特有的“敢闯敢冒”的精神,怀揣着希翼与梦想,毅然投身于商海。几年的商海沉浮,砺炼出他坚韧而敏捷的商业头脑,培养了他善于捕捉商机,敢于超前思维,勇于大胆探索的不屈不挠的性格,也为他掘得了创业征途中的第一桶金。
刚开始的几年中,他单枪匹马闯荡上海滩,在上海山西路租了一个门面,从事五金机械产品的销售。后来他在闯市场的过程中发现相比较之下做阀门生意钱更好赚一些。于是他当机立断,做出人生的第一个大胆抉择,一心一意专做阀门生意。
但是后来的情况却超出了他的想象——大约1990年后的近两年时间,温州的阀门因为制作工艺简单,技术含量低,大多贴牌生产,品质较差,真正拥有自己牌子的可谓凤毛麟角。以至后来,温州产的阀门在市场上出现滞销。
眼看生意越来越难做了,黄胜丰深知问题的症结之所在,质量“瓶颈”问题不解决,温州阀门就很难有生存的市场。“不创立一个叫得响的行业品牌,就不可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思前想后,他又果断做出了人生征程上的第二个抉择——不做销售而去直接创办实业,恒心创品牌。
初战告捷,他不满足于“螺丝壳里做道场”
1998年,刚刚踏进28岁门槛的黄胜丰初试锋芒在温州“启航”,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创办了浙江伯特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那个时候,温州阀门竞争日趋激烈,要想脱颖而出杀开一条血路,谈何容易。
但黄胜丰又是何等的精明,一向善于在缝隙中寻求商机的他为自己的企业找到“导航仪”。他另辟蹊径以锻钢阀门为切入点,在温州阀门企业中第一家开发出小口径闸阀、截止阀、止回阀等锻钢系列,实现了API602锻钢阀专业生产。由于他一开始就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线来维护,视质量如生命,对产品设计、工艺工装、产品试制和测试一整套流程严格把关,当年下来,这个只有20多名工人的小厂,就创造产值就高达几百万元。
在初战告捷后,黄胜丰并没有驻足停留,他不满足于“螺丝壳里作道场”,而是把眼光投向远方,温州人特有的百折不挠的干劲、韧劲和闯劲在他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很快意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有先进的技术,谁有过硬的质量,谁能不断开发新产品,谁就能在竞争中夺得先机,率先发展。两、三年后,他又连续上马铸钢产品,实现锻钢、铸钢“两条腿”走路,企业渐渐驶入加快发展的“快车道”。
他为自己的企业定下了发展的终极目标,要做就做行业标杆,不鸣则己,一鸣惊人。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他打算用最短的时间,用最快的速度,以一流的装备造就实力伯特利,以一流的技术造就魅力伯特利,以一流的产品造就名牌伯特利,以一流的服务造就特色伯特利。事实上,伯特利也正是遵循着他的思路一路走来,科学发展渐入佳境,赢得阵阵喝彩。
“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前期的阶段性发展,企业破茧成蝶的时机悄然而至。2004年,搬进了新的工业园区,从此拥有了强势崛起的基础。随后,他组建了无区域的伯特利阀门集团,设立了锻制阀门、铸造阀门、特种阀门三大生产中心。
他认为,自主创新是企业的根本动力。为了创业之初的矢志追求,黄胜丰从严治企,开始了质量、管理、技术、人才、市场等一系列的创新。
黄胜丰清楚地知道:“企业要想持速发展,必须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他决定每年将销售额的5%作为科研经费,并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对科研人员按一定比例予以重奖。近几年来,企业用于科研方面的投入高达3500多万元,令他欣慰的是,这笔钱没白花。经评估测算,企业科研投入产出比为1:10以上,毋须多言,数字就是最好的诠释。他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双高”产品为企业研发的主攻方向,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把企业做强做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其它可能感兴趣的文章:如何通过压缩空气来判断空压机问题 空气压缩机如何清洗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
作者:德耐尔@德耐尔空压机 空压机修订日期:2011-07-19
本文DENAIR版权所有,未经批准转载必究。
对此文章有什么疑问,请提交在留言本
(本文由德耐尔空压机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enaircompressor.com)